试点扩大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入深水区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这个高考的季节,有关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动向,格外引人注目。
上海市教委权威人士透露,上海版教改规划将在6月公布。
“我们在初稿中建议招、考分离,逐步走向全面的自主招生”,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丁钢表示,作为上海版教改规划的三方起草者之一,华师大提交的方案得到了上海方面的相当重视。
全国范围内,高校自主招生也在进一步扩大。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今年试点高校已达到68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更获权突破5%的名额限制,比例可达10%。
看过全国版教改规划初稿的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高校分层招生、自主录取已经被写入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案。
但在4月中旬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相关会议上,高校自主招生却遭到诸多中学“增加了学业负担”的指责。已享有5%招生自主权的上海财经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在关联制度尚未改革的情况下,不希望一下子把自主招生“铺得太开”,以免众多高中毕业生充当“陪考”。
多次“高考”
4月19日,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改革峰会在上海举行。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按照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两大“阵营”,大致呈现两种态度:前者大都认为“自主招生”更有利于选才;后者则指自主招生干扰了教学安排,并质疑其繁复的选拔方式与最后录取时的公信力。
这次会议公布了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57.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46.7%的教师有同样感受。
“我为自主招生专门复习了两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二年级学生顾超说。他是上海市重点复兴中学2007届毕业生,当年通过自主招生被复旦录取。
顾超告诉记者,复旦的自主招生试卷是囊括10门功课的综合卷,而他们高二下学期就已文理分科,因此任课老师专门进行了考前指导。他承认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都“割让”了一部分正常的高考复习时间。
据了解,一些学校本身生源较好,办学质量也高,存在增加课时的空间,为了应对自主招生便调快教学进度,并且开设有针对性的“应试”辅导。
上海实行自主招生的几所高校,都把考试安排在1月份,时间非常接近甚至重合,这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大家都不想错过机会”,顾超说,“赶场子”参加好几个高校自主招生的同学不乏其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眼下的自主招生,实际上让老师和学生从准备一场高考,变为准备一场高考和若干场“小高考”。
自主招生目前尚属小范围尝试,录取竞争相当激烈。顾超所在的文科班46名同学中,连他在内只有两人被复旦录取。2007年,复兴中学共460名高三毕业生中,有30人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复旦;加上被上海另几所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也仍然是少数。
而非重点中学“陪考”的学生更多。上海的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证实,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反对意见集中于普通高中。
在参加上述五地联合调查的高三学生中,有12.5%的同学直言:“自主招生对自己参加高考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校自主权
为减轻学生负担计,同一区域的高校是否可能联合使用一套试题来招生?中学的这一提议遭到了高校的一致反对。“各个大学的特色不一样,比如我们重视外语基础,同济可能更强调理科成绩”,上海外国语大学招办主任张峰表示,如果用一张试卷来联合选拔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招生的意义。
“统一的考试不是已经有高考了?”复旦大学招办主任郑方贤反问。他指出,自主招生改革本质特征就是院校的自主性,“这是大学的权利”。
从这一基调出发,复旦已经和上海交大一起,走在了这场改革的最前列。
目前国内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分为两大类,其一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5%自主招生政策”,即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一本院校录取分控线,就能被享有5%自主权的高校录取;其二是始于2006年的“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将面试结果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淡化学生的高考分数。
据了解,复旦和上海交大是采取后一种自主招生办法的仅有的两所学校,并且复旦在部分省市自主招生的比例已经超过50%。
在复旦开始这场试验之初的2006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和分管副校长蔡达峰就联手撰文指出,自主选拔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必要条件。
秦绍德说,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根据自己的使命来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并形成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招生办法。而国内大学习惯了在统一的考试中按分数段择取考生,选拔意识不强,选拔能力很差。
“招生选拔的自主性,是大学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秦绍德认为,大学培养的目标要求不仅应体现在学生进校后的日常教育中,而且应体现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
通过自主招生,复旦确实招来了一批自己想要的学生。顾超告诉记者,自己在复兴中学时成绩并不突出,被复旦看中就是因为博览文史哲。许多人觉得艰深的《读书》杂志,他在高中三年一直坚持阅读。
“我们就需要这样综合素质好的学生”,顾超的面试官之一、历史系教授李宏图说。
郑方贤介绍,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被复旦录取的学生,整体上确实有一些突出表现,比如对图书馆、内部电子资料库等大学资源的利用更为自觉和熟练,自我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一些经我面试的学生,进校后还会不断地找我,咨询有关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郑方贤举例说。
合理设计选拔制度
对于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专家认为需改善的还有制度上的安排。
“高校只考虑了自身的自主,而没有考虑如何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和学生的自主性。”熊丙奇说。
在美国,自主招生高校基本上不自行举办学生笔试,而把SAT或ACT成绩作为申请者学业水平的测试成绩;学校综合考虑申请者的上述成绩、中学各科成绩、社会服务表现等来进行录取。而学生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通过比较选择就读。整个评价考核体系灵活高效。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丁钢表示,这就是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华师大版教改方案中主张“招、考分离”的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只是对高中阶段学习的一种总结,在我国却成为最高学业水平的筛选手段。这是不合理的,大学不应该过分强调考试,而应专注于招生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选拔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人才。”
根据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我国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等7项办学自主权。无论从依法治教,还是从打破基础教育应试格局出发,高校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不可逆转,关键在于形成科学的自主招生理念、设计合理的自主招生形式。
当然,要从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一下子转到完全的高校自主招生是不现实的。熊丙奇建议,高考改革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
首先是“变一考为多考,集中录取”,也就是江苏的实践。其次是“变一次录取为多次录取”,考生可以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高校综合考察自主录取,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最后则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考生一年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多次测试,以任何一次成绩去申请高校,高校则以这一成绩为基础,综合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自主录取。
郑方贤指出,只有大面积地推广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中生出路的多元化,才能够真正减轻高考的负担,素质教育也才有可能得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