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考“一考”改“多考”未必就好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台州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4月28日《台州晚报》第11版)

一直多年不变的“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弊病多多,显然落后于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体现的阻力,的确需要加以有效改革。但改革的成败只是一念之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可靠、有效的改革,切实减少改革的失败因素,增加改革的成功效率?

常言道:“种田人看稻,读书人看考。”一个孩子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即便是平时各方面表面良好,可最终的一次考试不过关,就不被高校录取。这种“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未免显得制度上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用戴家干的话说,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综合性评价。

然而,“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便是以“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录取。也就是说在集中高考成绩之外,再结合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录取。从表面上看,确实改变了“一考定终身”。可对整个高考录取流程上看,在当前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下,上述录取方式其实质还是一次录取定终身,只是把“一考”改“多考”,扩大了高考范围,拉长了考试战线,增加了学生的考试录取压力。

如果“一考”改“多考”,其结果是,把原来一个高考分数门槛,变为“高考分数”、“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评价”三个门槛,一个学生因某门功课失误,就有可能失去填报二本高校的机会,而在录取中,高校也把学业水平测试折合为分数加在高考分数上排序录取。再具体观察学业水平测试,也是各科目卷面考试。改革的效果是,高考录取方案更为复杂,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大(4月28日《东方网》)。这样一来,必然没减轻学生的考试录取焦虑情绪,反而增加学生的考试心理等各方面的负担。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社会的竞争激励机制日益成熟,加快了生活节凑,也加大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一些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人群不断增多。倘若告别“一考定终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熊丙奇认为:“应该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多次机会,即学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每次考试对于高校录取来说,同等有效;高校可进行多次录取,由此可以实现考生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之后再选择学校……因此,围绕增强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才是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革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分配制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而提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虽找出了“病”的症状,找对了“病”因,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必须找对“药”、用对“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改革未必见得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