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下高考升学指标”是科学的教育政绩观

2008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陕西省近期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评价观,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评价体系;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校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本市、县(区)及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升入重点大学的情况;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评价、奖惩校长和教师;所有高中学校都不得频繁组织考试,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严禁任何形式的高考表彰奖励,切实减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高考压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最为痛心的就是当今教育的急功近利。老师为了所谓的教育政绩,拼命加班加点,校长也将“高考状元”等当作金字招牌和成功的标杆。这种行为让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和“知识容器”。 

人们很反感这种评价机制,可老师得听命于校长,校长听命于局长,局长的升学率如果低了,还会受到省教育厅长的批评。所有的教育行政人员和从业者都得听命于“功利考核制度的约束”,所有的教育考核都得向重点和名校、升学率要质量。他们是执行者,也是无辜者。陈旧的制度捆绑住了教育的手脚,铐住了个性学生,抑制了教育的创造性。

“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只要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不进行实事求是的改进,不删除陈旧的“制度套子”,教育活力就不会迸发。从这个角度认识陕西省的改革,可谓是一种积极大胆的“制度除尘”。

稳定的制度是具有权威性,可太稳定了,就成了“不良教育现实的保护伞”。这种制度和考评标准已经蒙尘,需要进行清洗涤荡。“教育物本”应当回归到“教育人本”,“功利崇拜”应当回归到“发展崇拜”,“制度捆绑”应当回归到激励鼓舞。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应当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

评价机制不仅是为了评判高下,更要成为创造性活力的发源地,成为创造性教育的苗圃。当评价机制不再是教育绳索而成为了教育杠杆的时候,这种评价机制就能发挥积极健康的效应,为更多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必须提醒的是,传统评价机制已让有些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依赖和惰性,甚至成为既得利益者。新的评价机制的落实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科学的教育评价应有打一场硬仗的思想准备,要对惯常的评价制度打一场剿灭战,尤其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新的改革措施,认真细化、内化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和行为中。

广大教师也应有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培养出的孩子不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应是“有血有肉的人才”。我们不能再当“教育杀手”了,而应成为“教育推手”∶心灵摇动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和谐发展。

注:本评论只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