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高分生为啥不上普高上职高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0多年来,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技术工人4万余人,通过成教系统培训劳动力3万余人。
职业教育为何成为“香饽饽”?
新生入学都一个多月了,仍陆续有人找盛高成开“后门”,希望把子女转到他当校长的浙江省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就读。他说,学校今年计划招生800名,却有1800人报名,其中超过普通高中录取线的412人,有112人具备上全县最好中学的资格。“新科状元”叶轩含和金云巧今年中考分数可以上当地普通高中的名校,却乐意就读职校。“因为在这里能学到实用技能,就业有保障。”她们说。
“职业教育只有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有生命力。”宁海县县委书记王剑侯说。宁海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00多家,然而近6万从业人员中,技术工人的持证率只有17%,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为满足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全县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了七大类20多个专业,实现了三次产业的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和电子电器等六大特色产业的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宁海县是全国有名的“机械雕刻之乡”,全县直接从事机械雕刻的工匠超过3000人。2000年7月,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与北京精雕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精雕班”,开始把“雕刻匠”培训纳入正规职业教育。“精雕班”的教学大纲、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编写,公司向学校免费提供3台最先进的数控雕刻机和65套设计软件,建立标准化的仿真数控实验室,企业的驻校工程师、技术员现场对学生“贴身施教”,精雕公司负责安排学生到全国各地分公司实习就业。这就是全国首创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精雕模式”。“精雕班”开办以来已经培养了3000余名高素质精雕技工,由于他们专业知识新、操作能力强、技术规范,就业后立即成为企业骨干“岗位人才”。
以“精雕模式”为代表的紧密型校企合作,目前已在宁海县各职业学校和各专业领域推广。如宁波双林集团公司创办的宁海双林职业学校,对学生施行“零距离培养”,即要求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技术零距离,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学生三年职业教育中,前两年在校学习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训练基本技能,第三年进厂实习,接受师傅带徒式的生产性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具有顶岗能力。
由于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方式适应岗位要求,宁海创造了连续十年职高毕业生就业率98%的佳绩。为了“抢夺”未来的技工,一些企业甚至提前一年或两年就到学校预定学生。据调查,宁海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第一年一般月工资收入在1500—2500元左右,成为企业骨干后,有的每月可达到7000元到8000元。高就业率和高收入使职高成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高分生”不上普高上职高。
“流动培训班”为何这样受欢迎?
2006年,宁海县力洋镇平岩村村民徐锡权购置20辆缝纫车,回村创办服装来料加工点。可是一开始,工人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机器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交货,年产值仅20万元。去年,宁波伟成职业服装有限公司与力洋镇成人培训学校合作举办的“流动培训班”开到平岩村,免费对本村妇女培训缝纫技术。有了这些熟练女技工,加工点的声誉立马好起来,业务越做越大,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本村妇女到加工点做活,按件计酬,她们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赚钱,个个喜滋滋的。到目前为止,力洋镇已有1800余名留守妇女参加“流动培训班”,她们分别在28个服装加工点就业。这种做法,人们称之为“力洋模式”。
宁海县正在推广“力洋模式”,提出“村村设立加工点,户户都有妇女在就业”的口号,全县已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余人,设立来料加工点169个,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由于较早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宁海县耕地集约化程度达70%,全县约有5万农户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2004年,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将宁海县列入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县。当地成人学校与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行“技术+创业”、“基地+农户”模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注:本评论只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