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职院:创新素质教育新途径 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创新素质教育新途径 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探索
为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素质教育“3C”项目由课程建设(Curriculum Construction)、环境建设(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和社团建设(College Community Construction)三个部分组成。“3C”项目遵循“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校训,突出学院“以德为魂、以能为本”办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劳动、守纪、文明、特长为素质教育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把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把测评结果提高到影响人才质量的高度来重视,把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结合,学生素质评价与学生具体表现有机结合,测评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奖等有机结合,与学生毕业、就业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特长。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适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之路。
畅通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1.确立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明确实现形式及项目。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学院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根据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要求,坚持重在过程、重在建设、重在实效,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以“素质教育课程、党团、学生社团、环境”建设与特长培养为主要途径,以专业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党团员作用发挥,参加社团的情况,专业技能竞赛及社会实践情况及个人突出的能力或表现等为主要实现形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设计素质教育十大因子。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素质教育内涵,融合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并由此确定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十大因子:品行端正、守纪守法、热爱劳动、言行文明、组织才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通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十大因子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创新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素质评价积分化管理
1.开发素质积分软件系统,实现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与管理信息化。为了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学院建立了素质教育积分机制,自主研发了“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系统设置、基本设置、积分管理、积分查询和学生端五个子系统构成。其中,积分管理以五大素质作为教育积分观测体系,形成四大板块和两个附加板块。四大板块分别为:课程、党团、社团、环境,每个板块给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附加板块主要体现素质特长的加分项目。四大板块下属共计21个子项目(素质积分所有课程项目含该年级开设所有素质课程科目),其中10项为必积项。每个子项目都以素质教育的十大因子作为观测点,同时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教育评价与管理信息化。素质教育相关评价人员进入“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在积分管理项目栏选择相应的评价项目,参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应相应因子进行等级录入。学生通过查询自己的素质积分情况,对照自身的不足,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素质积分管理”软件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结合,实现了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管理的数据化。
2.建立素质积分管理体系,全程动态监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状况。根据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要求,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制定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将学生三年学习期间获得的素质教育积分与“学生品德合格证”对接,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积分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素质教育达标成为毕业的首要条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依靠“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建立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考核档案,确保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全程监控。学生进入学院后相应的素质教育评分即开始。每一学期素质教育任课教师及素质各板块负责人按照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文件要求进行网上素质教育情况评价,每个项目评分依据从“诚实守信、品行端正、情趣健康、热爱劳动、身心健康、生活朴实、守纪守法、团结协作、言行文明、专业素质、组织才能”共计11个因子中提取相关因子进行评估打分,最终生成该生该项目得分,并可同步到学生端。学生通过网上素质教育积分系统随时查询素质教育积分信息,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积分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每个学生素质达标,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特色。
以素质积分为抓手,多渠道开展素质教育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以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团建设为抓手的素质教育“3C”项目,多渠道开展素质教育。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供素质教育活动环境载体。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大力加强校园基本环境建设。先后投入巨大资金加大校区整合力度和周边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打造宜宾石刻文化园、三江生态植物园、景观大道等硬件环境,并积极引入宜宾三江文化、酒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和五粮液集团等优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加强了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将学院建成了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校企文明共育园”。同时,通过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出了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和职教特征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系列活动载体。
2.重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素质教育课程总体成效。学院以“素质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围绕提高学生思政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思政课程活动化和社会实践项目化改革,使学生科学素质与思想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素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了重点体现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五大素质十个因子”的相关特点,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经历结合。2013年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工作。各素质教育课程组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外素质特长课程实施意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成了“文学写作与实践”、“普通话与演讲”、“五粮液企业文化”、“五粮液酒文化”、“书法创作”、“竞技体育”、“社会服务实践”、“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音乐表演与实践”、“舞蹈创作与实践”、“文明礼仪修养”、“美术与创作”等16门素质课程的建设。学生们通过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特长培养和能力锻炼,获取相应的素质特长积分,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3.素质导向推进社团建设,搭建素质特长的培养平台。学院院团委根据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学生参与社团情况进行积分量化,作为素质积分的必积内容之一。社团积分牵引学生发展素质特长,学生加入社团和参与社团活动获奖均可以获得素质教育积分,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和特长培养情况在管理信息中得以实现。围绕“组织规范、分层建设、会员普及、项目实施、品牌塑造、特长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展了62个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分级建设,为学生素质培养及素质特长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按照“小型活动常规化,大型活动特色化”的原则,精心策划主题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专业技能、文体艺术、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品位,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每一届的社团活动月学生参与率达95%。
“3C”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素质培养的整体合力
素质教育不仅通过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同时将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学院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不同的素质课程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将思政课程和素质专项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将素质特长课程列入社团培养人才选修计划。素质教育紧扣专业计划教育,素质课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五大素质进行设置,十个素质教育因子贯穿其中,力求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和素质教育课程活动化,构建起“基于就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搭建起全校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形成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和积累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素质教育“3C”成效突出
三年来,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重构知识、活动、环境等教育要素,全校建设了16门素质教育课程,形成了系统的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学院成立了思政教育科研室,专门负责抓好思想政治课程等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建设。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公开出版思政辅助教材2本,自编校本教材10本;2012年7月28日《光明日报》曾以《思政考试如此活泼——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政”教学》报道学院思政课建设成效,并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媒体转载,教师撰写的论文在2013年“四川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会高职高专专委会思政年会”上获得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
二是通过班团、社团、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将素质教育延伸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专业型、爱好型、理论型、公益型开展了62个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分级建设,重点打造了院级明星社团10个,院级骨干社团10个,实现学生参加率100%,实现专业覆盖率100%,为学生素质培养及素质特长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按照“学生社团建设的展示性、竞技性、开放性”的原则,建立校内外学生社团活动阵地30个,搭建学生特长培养的载体和展示平台。同学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参加市级、省级、国家各类素质教育类、专业技能类等比赛中获取佳绩,全院共计9个社团共获得市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10个,国家奖项15个,市级及以上单项获奖人次达360余名。先后荣获宜宾市及四川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无偿献血促进奖”,“特色项目工作奖”等荣誉。
三是各专业结合职业岗位素质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平台提供的素质课程进行取舍,并构建融入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第三课堂。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素质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具备就业、创业的优势,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年来,培养了一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评选中学院共有30多名学生荣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素质教育渐成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既有较强职业能力,又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勤奋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素质特长”成为学院学生的标杆,被企业广泛认同,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王丽英 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