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开展新疆学生教育培养纪实

2014年10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丹心如玉映雪莲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培养纪实


“像石榴子那样紧抱在一起”,在黑龙江民族职院,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以一种欣赏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校园内充满了民族亲情。

兴安苍苍,松花茫茫。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高教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向新疆籍学子敞开了热情的怀抱,2012年学院首次接收新疆籍预科生41名,2013年增加到148名,2014年9月又有146名新疆娃走进学院。

有爱就有期待,有期待就缩短了距离。从新疆到黑龙江,5000多公里的路程变得不再遥远,黑龙江民族职院的全体教职员工用心、用情、用力,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大爱之歌。

新疆娃的快乐是从脸上看出来的

9月的校园温暖而祥和。中秋节前的一天下午,黑龙江民族职院186名新疆学生每人收到一个来自新疆阿勒泰的馕饼。原来,这是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从新疆阿勒泰出差回来给孩子们带来的礼物。200个馕饼、4个大纸箱,乘飞机、搭汽车,顾不上回家,徐建成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带来了最珍贵的乡情。

来自阿勒泰地区的保尔江说:“书记带回来的‘吐拉洪馕’是我们当地最有名的特色馕饼。当晚,同学们吃着馕饼,喝着从家乡带来的奶茶,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大地能体味乡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古丽丁·金斯别克举着馕饼拍照,发到微信上,朋友纷纷点赞。

新疆娃的快乐是从脸上看出来的,这是发自心底的幸福。当然,幸福也是可以传递的。今年5月,学院2013级预科(8)班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因病住院,其家庭困难,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学院得知情况后,师生纷纷捐款救助。古丽康复后,主动向学院提出将剩余的11081元捐款作为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目前,该基金已收到爱心捐款10多万元。

“3500余公里,维系着新疆籍148名同学与黑龙江民族职院的深厚情谊。”来自新疆的2013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毕业之际,为学院送来了一封写满感恩的信。温润、温情、温暖,这是学院师生的集体印象。

像石榴子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有着30年教龄的学院预科部副主任、辅导员秦桂芝,被146名新疆娃亲切地称为“秦妈妈”。

为了让学生每天都保有最佳的学习状态,秦桂芝设立了每天10分钟的早班会;为了解决班级中的共性问题,设立了每周一次的班例会;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课后的生活、人际关系,逛寝室是她的必修课,每周晚上两次4小时走访宿舍,让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妈妈”。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已连续住校一个月的秦桂芝本打算回家一趟。快下班了,她接到学生的电话,得知维吾尔族学生阿丽米热得了急性阑尾炎,秦老师立即赶往医院,了解病情,并与家长通电话征求意见,跟医生商定治疗方案。一直陪到阿丽米热身体状态稳定下来。

老师们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亲手包顿饺子,是学院多年的习惯。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依力帕尼说:“我的家乡没有送行包饺子的习俗,这种新鲜的体验让我感觉特别温馨,像一家人一样。”

“像石榴子那样紧抱在一起”,在黑龙江民族职院,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以一种欣赏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校园内充满了民族亲情。

小学校做出民族团结大文章

对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黑龙江民族职院既不是“保姆式”管理,也不是“封闭式”管理,而是秉承平等的理念,用一样的标准对待所有学生。除了清真饮食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外,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进行常态化的学生管理。

为了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和其他民族学生融洽相处,在学生心中形成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新疆学生的班制按学校统一班序编排,分别插入到文科班序和理科班序中。学生会和团总支的管理也是如此,不成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的管理组织,各类活动都按文理学科进行,内地和新疆的各民族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营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各民族学生交流接触的机会,各民族学生很快就融洽地相处在一起。

徐建成说:“坚持平等是最大的尊重,坚持平等才能更好地沟通了解;坚持平等才能使新疆的孩子去掉神秘的面纱,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自由、快乐、幸福的普通一分子。”这种理念是学院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黑龙江民族职院,各族学生在校园内展现着自己的优点、特长,一点一滴间感受着爱的温情。徐建成说,我们期待少数民族孩子能在民族大爱的哺育下拥有健康的心灵,成为一粒“爱的种子”。(王宗梅 记者 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