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私人订制"育人才

2014年07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6月,离毕业还有整整一年,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斯梦已经在谋划自己出国的事情,“得益于学校推出的‘私人订制’培养方案,早在大一结束时,我和同学们便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斯梦口中的“私人订制”,是苏州港大思培学院的一项办学改革。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何若全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成立的高职院校,学校已探索国际化办学长达9年,“私人订制方案的实施,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搭建成才的‘立交桥’”。

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竟成“拦路虎”

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仁爱路1号,港大思培学院的地址。校门口LED滚动屏不时跳出的“14名学生考取英国赫尔大学”等喜讯,彰显出它的与众不同。

“国际化”是港大思培最大的特色,何若全告诉记者,因为由香港大学专业教育学院和苏州科技学院联合举办,学校具备了国内传统高职难以匹敌的国际化程度: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全英文授课,教材、课程与国际接轨,并与国际专业学会资格考试挂钩。办学之初,港大思培学院还引进了香港大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学校的教学计划全部经过香港大学审查和修改。因为质量得到认可,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任务后,还可获得香港大学颁发的副学士学位。

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光彩鲜亮的同时,学校也遇到了发展的“拦路虎”。

“合作办学,追求的便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学业基础、自律能力等相对薄弱,很多人一开始无法适应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加上质量监控体系的存在,我们无法随意更改培养方案,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何若全说。

何若全也曾考虑,如果学校抛弃国际化,尽管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合作办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学生也将失去提升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机会,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场教学模式的“私人订制”

2013年9月,一场“分流”改革在港大思培学院拉开序幕,这就是被学生和教师称赞的“私人订制”。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教务长杨宇红介绍,“分流”安排在学生大一结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志愿和自身情况,一部分按照“副学士”标准严格培养,为海外升学奠定基础;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按照国内就业的需求培养,采用双语教学,并加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

葛峰和冯圣涛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大一时在同一个班级,分流后,葛峰选择了大专方向,冯圣陶选择了“副学士”方向。同宿舍的两小伙渐渐发现,学校对自己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教学语言的差异,开设的课程相差很多。我们没有‘副学士’方向的经济学、管理学、雅思等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仓储、快递配送、商务英语等。”葛峰说。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实施差异对待,‘副学士’学生的考卷更加注重理论,会送到香港进行审核;大专方向学生的成绩则包含卷面分和实践分。”杨宇红介绍,为了让大专方向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学校特别为每个专业建设起校内实训室和10个校外实训基地。

实施“分流”一个多月后,港大思培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们有了明确目标,上课不再低头玩手机,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也开始变得好问了。

课外活动为学生打上国际化“烙印”

在何若全看来,“虽然一部分学生瞄准的是大专方向,但我们仍然要融入国际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就业以及未来发展中更具竞争力”。然而,摆在港大思培面前的现实难题是,学生之所以选择大专方向,原因就是无法适应国际化。如何才能为他们打上国际化“烙印”,与传统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所区别?

“国际化素养的提升,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新课外活动便是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意识最好的平台。”何若全介绍,学校规定,每天下午4点之后,不再安排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副学士’方向的学生,我们安排了英语演讲俱乐部、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为出国做准备。针对大专方向的学生,我们设置了社会调查、跨文化交流、敬老院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等,注重团队协作、批判意识、沟通能力、责任感等内涵塑造,培育全面的人才。”杨宇红告诉记者。

何若全表示,让每个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俱佳,是港大思培煞费苦心创设“私人订制”的目的所在。(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