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创新先锋

2013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职教创新先锋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新疆农职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

  走出校门,走向农牧民,在农牧民幸福的目光中体验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快乐。人生无悔,唯有不断进取,才能让生命在奉献中更充实、让人生闪光!——丑武江

  本报记者 蒋夫尔

  “金牛班”,作为一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模式,曾经在职业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和关注,它的开创者,就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

  大胆创新,课堂直接搬到企业里

  从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丑武江来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教学过程中,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的传统三阶段教学模式,让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丑武江是个爱琢磨的人。他渐渐发现,“黑板上养牛,课本上种田”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授课方式造成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不接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2002年年初,丑武江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到企业里去上学,也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共同寻找学生就业渠道。学生边学边干,在企业内部学习成长,解决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

  2002年秋季开学,动物科技分院养殖专业的24名大学生进驻新疆金牛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金牛班”的理论课通过3种方式进行:一是问答式,教师随时随地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是专题式,教师就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最多的问题进行专题讲授;三是每天晚上学生完成白天的实践后,教师进行两个小时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3年后,24名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6名当了厂长助理,其他都是主治兽医和主要岗位上的技术人员。

  “金牛班”毕业的回族学生马超,现在已经是北京某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片区经理。他说:“在‘金牛班’,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终身受益。”

  此后,丑武江先后开办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泰昆班”、“天康班”等订单班,动物科技分院2000多名学生70%参加了校企合作班。到目前,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金牛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疆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的一个标杆。

  打破常规,集社会之力办职教

  “新疆是农牧大区,地处边陲,基础薄弱,缺乏技术人才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办出一流的高职涉农专业,是我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丑武江说。

  一面是畜牧企业苦苦寻求急需的技术人才,用工无人;一面是毕业生苦苦寻找接收单位,就业无门。作为动物科技分院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丑武江敏锐地认识到,创新办学体制,构建开放办学平台,是深入推进高职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引领农业职教事业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2003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为昌吉州畜牧业大发展培养“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

  作为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意识到,仅靠学院一家难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把政府、行业、企业拉过来办学,与学院形成合力。在他的奔走努力下,2003年,由昌吉州政府牵头,动物科技分院、昌吉州畜牧局、11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昌吉畜牧学院,学院实行办学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丑武江担任常务副院长。学院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愿望。

  近年来,昌吉畜牧学院的办学理事会发展到56家,涵盖了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为大中型畜牧企业输送了1500余名高职毕业生,为昌吉州、县(市)、乡、镇培训三级畜牧从业人员近8000人,畜牧兽医技术骨干700余人;每年为基层培训春秋季防疫技术人员500人,培训家畜繁殖高级技术人员1100人,有力地推动了昌吉州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

  服务三农,流动动物医院开到家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唯一一所涉农高职院校,做到‘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是学院师生的共同使命。25年来,我们坚持做服务新农村的开拓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丑武江说。

  在昌吉州的农村和牧区,人们经常能看到3辆小面包车往来穿梭,一会儿在这个农户家的养鸡场,一会儿又在那个养殖户的奶牛场,十分忙碌。这些小面包车就是丑武江创立的专门为农牧民服务的流动动物医院,学校教师轮流为农牧民养殖户服务。

  流动动物医院成立于2006年,现在发展到了4家,每年治愈牲畜1000多头,为农牧民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养殖户得到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谁家的牲畜、家禽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给流动动物医院打一个电话,很快就能得到帮助。

  沙湾县乌兰乌苏镇是新疆有名的产棉大区,一次现场牲畜疫病治疗时,丑武江偶然发现该镇大量的棉籽壳被遗弃。当时他从有关资料中得知,棉籽壳经微生物脱毒处理后是很好的饲料,就立即带领专业教师进行联合科研攻关,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微生物脱毒处理棉籽壳的方法,处理后的棉籽壳不仅适口性好,而且富含营养,牛羊很喜欢食用。

  丑武江找到了养殖户马登云,提出在他的养殖场试点。由于过去养殖户用新产棉籽壳喂牛羊出现过牲畜中毒死亡案例,马登云顾虑重重:“用你的办法养奶牛,牛死了咋办?”丑武江当即拍胸脯说:“有损失,我包赔,有收益,你享用!”马登云犹豫再三后说:“那好吧!今天开始,我把自己和奶牛都交给你!”

  两个月后,见效了,奶牛饲养成本大大降低,牛奶产量节节提高。棉籽壳的开发利用,解决了沙湾县农区饲草料短缺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奶牛个体年产奶量从2000多公斤提高到6000多公斤,平均一头奶牛年收益5600多元,牧民乐得合不拢嘴,乌兰乌苏镇也成为新疆较大的奶牛养殖基地。

  20多年来,丑武江跑遍了天山北坡经济带,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深入牧民家里,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将掌握的养殖技术和知识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牧民,为他们解决养殖生产技术问题。他还依托课题研究编写了《养猪》和《家畜繁育》专业教材,主编了校本教材《动物防疫与品种改良》、《养牛应用技术》。这些教材科学实用,成为农牧民养殖生产中的好帮手,被农牧民誉为能请到家的“养殖老师”。

  2007年10月,丑武江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08年,荣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0年,所带团队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称赞他:“热爱畜牧,敢于创新,德技双馨,献身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