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打造“职教城”为老工业城市“提速”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终于能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编程,生产出真实的产品,觉得很有成就感。”日前,黑龙江省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2009级数控专业大专班学生许淼,身着崭新的蓝色工服,高兴地走进了该集团实训基地的数控车间。这个实训基地的另一个身份,是佳木斯畅通汽车设备有限公司的校内工厂。如果不是稚气的面孔,同样的工服、同样娴熟的操作,很难把许淼与正式工人区分开来。找到了“上班”感觉的许淼,按产品计件,每周还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及周边经济发展渐入加速期,形成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化工三大产业。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对技术蓝领求贤若渴。
然而此时,佳木斯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各行政部门都有自己的职业培训学校,但由于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过于明确,有的资源稀缺,有的却资源过剩。”佳木斯职教集团常务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学忠说,有教室的学校没老师,有老师的学校没学生,学生多的学校又没宿舍等情况,在当时司空见惯。一些效益不佳的产业和企业纷纷“落马”,致使一批培训类学校无法生存,而一些具有优势资源、前景看好的职校却又面临着生源不足的窘境。与此同时,佳木斯每年中高考落榜的约两万名学生,却因没有一技之长,上不了学又就不了业,成为社会的负担。
面对这样的现状,怎么办?2005年底,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整合市内职业教育资源,打造佳木斯“职教城”。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筹建以教育、劳动、人事等9个行政部门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启动实施“职教城”规划;将全市18所学校进行整合,成立技师学院,并以教育学院、电大等5所院校为基础,组建职业学院;成立佳木斯职教集团管委会,统筹两所中级、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资源,实行一体化发展。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校区与佳木斯市政府相邻。当时,这个黄金地段的土地市值持续上涨,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争相竞购。然而,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其作为“职教城”建设用地,无偿划拨103万平方米土地,仅此一项就折合投入资金3.2亿元。随着众多院校搬进“职教城”,集团在教育功能、设施资源上进行总体布局,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
王学忠见证了佳木斯职教集团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18所学校的资源整合、集体搬迁,困难重重,但从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到搭建党政班子,再到选调管理人员到位,只用了不到10天;完成11万平方米的偌大拆迁工作量,只用了不到20天;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佳木斯递交成立技师学院报告的当月就予以批复,并“配送”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人财物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实现了平稳过渡;《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佳木斯市“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如“及时雨”般适时出台,为职教事业发展敞开一路绿灯。
佳木斯将校企合作作为加速发展职教的重要推手。“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模式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窄,学校单方面想和企业合作,而企业不见经济效益就不乐意,学校和学生太被动。”王学忠的一席话,印证了佳木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曾面临的难题。
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主体,既解决学校的资金困难,又实现企业的利润期待是关键。佳木斯职教集团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筑巢引凤”战略,由集团提供厂房和水电热等基础设施,企业提供设备,把生产车间设在学校内。目前,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格雷特模具制造中心、飞天数控机床厂和志宏大修厂等5家企业已入驻园区,年产值8000万元。
此举既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难题,也为学生就业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为贫困生提供了半工半读的机会,催生了一批毕业即就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去年,共有242名学生在校内工厂半工半读。
同时,职教集团管委会成员创新思路,自办公司。集团根据专业特点及现有装备设施,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创办公司,对外承揽业务,赚取社会资金,再投入到实训基地建设,华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启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新视线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和实验艺术团等4个自办公司,已在实训基地生根发芽。
如今,佳木斯职教集团已拥有占地23万平方米、23栋配有现代化设备的标准化厂房,数控与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钳工技术、汽车维修与运用、模具制造与维修、网络信息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数控编程、汽车模拟驾驶、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多媒体语音等34个实训实验室。
短短5年时间,佳木斯职教集团已形成了基地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特色日渐凸显。一座集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中高职、成人技工和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职教城”,已在东北三江平原上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