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独辟蹊径提升在校大学生社会竞争力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邓总,最近菜地长势如何?”自从当上农场总经理后,邓忠君经常被同学们这样问起。他现在不过是锦城学院会计专业大二学生,因为同时管理着一个名为“聚缘”的农场而成为“邓总”。
“聚缘”农场在身为独立学院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园里,种着大葱、黄瓜、辣椒和冬瓜,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7月底收获了辣椒,9月收获了冬瓜。”邓忠君告诉记者。
从2005年起,锦城学院拿出校内的120亩地,分成了7个农场交给学生种植管理。“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创业的机会。”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正广说。作为一所2005年建立的独立学院,锦城学院一直在学生教育上探求新路子。为此,锦城学院设立了4个创业学分,其中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方案设计属于必修,2个学分的创业实践是选修。
在创业教育中,模拟公司是学院为学生们搭建的重要平台。模拟公司由学院出资,交给学生管理,与真实公司的主要区别是,并没有到行政部门进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登记。
“除模拟公司的董事长由系主任担任外,总经理等职位都由学生竞聘上岗。模拟公司通常还设置了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等机构。”冯正广说,“一切都模仿工商注册的流程来进行,模拟公司经学校同意成立后,便可以向财务部借贷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为此,学院设立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模拟公司的收益归学校,学生不必自负盈亏。
按照学院《学生模拟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学院把创业视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学业上未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同学,不得参与创业活动。
在2006年7月被任命之前,邓忠君做了一份60多页的农场创业方案,“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用到的知识,就像在写一篇论文一样”。
方案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并获得了创业设计方案大赛一等奖,邓忠君方能以总经理的身份在农场把方案落实。现在“聚缘”农场有127名“员工”,都是他的校友。
学工部资料显示,学院内除了这7个农场外,还有32家完全由学生“掌控”的模拟公司,经营着校内包括洗衣、超市、网络、休闲中心等业务。目前,学院学生总人数约4800人,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这些模拟公司获得了创业实践学分。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创业者、创新型人才。”冯正广告诉记者,“学院定位于应用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
经营模拟公司并非儿戏,所有的参与者都会经历一番磨砺。比如邓忠君,去年刚接手农场时,没课时他经常早上6点就赶到农场,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一直忙到中午,再从下午5点忙到晚上8点,除草、除虫、松土、灌溉……样样都干。尽管这样,邓忠君还是乐此不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二学生刘江,经营的是学院的“水锦坊”水吧。他以前是学院另一家模拟公司的总经理,今年3月才接手当时已亏损严重的水吧。
“之所以会在水吧最困难时来这里,就觉得要实现扭亏为盈是一种挑战。”刘江说。暑假里,他一边重新装修水吧,一边在外学习新品饮料的做法。
刘江十分简练地概括了学院的创业教育体系:“就是通过在学校里构建模拟公司的实践平台,让一届届的学生进去锻炼,最后走向社会时更有竞争力。”他计划在大三下学期,到校外开办自己的公司,利用在学院里管理模拟公司的经验,继续开展服务业,真正当一回老总。
“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创业教育体系也十分赞同。”冯正广说,“有的学生平时看书都不愿意,但现在为了当好创业者,他们不得不找营销、财务、管理方面的书来看了,并且学以致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经营模拟公司,学院组织了企业家做讲座,工商系教授开创业教育课,以及成立了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
尽管如此,锦城学院的创业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模拟公司的“财务人员”不专业,业务做得不规范,资产配置不合理。下学期,学院准备颁布财务暂行办法,规范公司财务制度,并与会计事务所合作,给公司“财务人员”开财务方面的讲座,提高他们的素质。
在刚开始搞模拟公司的时候,有的同学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院把模拟公司的收入归己,是不是在利用学生的劳动力?冯正广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反复强调了学院的非营利性质,“如果学院想赚钱的话,早就把模拟公司租给校外的商家了。我们非但不以营利为目标,还会给在模拟公司工作的贫困生发工资。”比如在刘江经营的水吧里,11名工作人员中就有8名是贫困生,每人每月工资近 300元。
该校的下一步计划,是鼓励学生把模拟公司的产品、服务向外推广,学院将提供技术和知识方面的支撑。对一些商业价值高的项目,学校将出资或引资,全力扶持,把模拟公司培养成真正的企业。
目前,锦城学院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工商系的同学参与到了乐山市一种新品茶叶的营销策划中,计算机系的老师与学生开办的网络公司、软件公司一起参与到了“数字峨眉”项目中,帮助峨眉山管理局建设酒店管理、生态数字化的互联网系统。(记者 闵捷 实习生 廖云路)